Amazon 和 FB 哪家 PIP 更狠?

PIP,全称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 绩效提升计划。 PIP是解雇员工的“潜规则” 一般来说,公司会要求你要在一段时间之内(比如说60天之内)表现要提高到如何如何,就继续雇用,否则就fire掉你。

在美版脉脉blind上,更有IT大厂员工爆料,不管绩效如何,Amaon, Microsoft等公司每年必须裁掉6-10%的人。据悉,每年 亚马逊有15%的员工被“PIP”,而脸书的员工被PIP的也达到了10% 那么究竟哪家PIP更狠呢?

01 Amazon PIP 历史悠久,被P不意外

有”血汗工厂“之称的 Amazon,PIP的历史更为久远,制度也更为完善和普及。Amazon 最著名的PIP,莫过于曾经轰动一时的”华裔工程师办公室跳楼自杀“案了。

2016年11月,一名在亚马逊工作的年轻程序员,因与自己的中东上司不合,结果被刁难威胁,最后被“PIP”,最终一时想不开,选择跳楼轻生。

2016年跳楼风波之后,亚麻新增了 “Pivot Program” 。新的制度实施后,无论是表现不OK、performance review不好,还是领导看你不爽,都会被放进dev list(coaching plan),在list上的“问题员工”会有领导制定计划帮助其提高performance。

该名员工跳下的 Amazon Apollo 大楼

如今,“PIP”的确成为了亚马逊筛选员工的一大“利器”,但也难以避免地 成为了一些主管为达成某些目的施加的手段 (某些族裔之间的排挤)。

1

入职2个月就被PIP

入职亚马逊AWS组两个月,做了一些 code review,因为对环境不熟,加上诸多生活琐事的困扰,导致提交的 code 出了一些问题,也没能给组内的同事和上司及时的反馈,最终老板给予了我“审判”——在30天的“PIP”时间要完成2个编程任务。

2

无良老板想剥削我的奖金

在亚马逊工作了有一段时间了,结果运气不好碰上了一个糟糕的上司,临发奖金前给了我“PIP”,其实就是想剥夺我奖金的同时把我挤走。

当然,我也不是“软柿子”,一路与这个上司作斗争,最终到了副总那。结局还算大快人心,虽然我离开了亚马逊,但我还是拿到了当年的奖金,以及一份报酬更好的工作,而无良上司当年所有绩效评估作废,并且被换到另一个副总手下,不久就被炒掉了。

02 Facebook 隐性PIP,哪天被P很意外

一直标榜人性化、work life balance的 Facebook,其实也有PIP。与亚麻不同的是,Facebook 的PIP并不如亚麻众所周知,因此当收到PIP通知的时候,难免过于意外。因此,Facebook的PIP来的更突然,更加暴风雨式,突然宣布PIP,很短的时间要求出结果,否则就走人,留给员工的余地少之又少。

相对Amazon来说,Facebook对员工的要求更高,压力也更大,进入PIP的人很大部分都是很快被裁掉。有的人认为,Facebook 工资高要求高也无可厚非。有的则认为,PIP不过分,但还是应该给员工足够的时间来消化。

1

日夜加班,还是逃不脱“PIP”的不公命运

毕业后工作不到一年进入了脸书,入职进组也不到3个月,却被 manager 嫌东嫌西,在 performance 上挑刺。1-on-1的时候被告知了要放“PIP”,之后的几个月内拼命加班却仍逃不脱terminate 的命运。对比起同期入职的E3 ,工作量差不多的情况下却被区别对待。不公平原来在哪里都存在。

2

几年没升职,就要换组或走人

我在脸书工作了几年,看过了许多新老员工的离职。的确,相比起亚马逊来说,“PIP”制度并没有普及在脸书的人事管理上,偶尔会有几个组会通过“PIP”替换掉业绩较差的员工,而除此之外,脸书内部还有“new grad 两年内必须升E4”,“E4 三年内必须升E5”的规定, 虽然E4、E5的薪资很诱人,但是高薪必定高压——如果没有达到的话,也会进入“PIP”,甚至直接“Fired”。

Facebook E3-E7薪资

03 靠刷题进公司就一定会被PIP吗?

Blind上有一位Facebook SE5的工程师提出了担忧,他说道,自己是靠刷题进的Facebook,也听说了不少被PIP的例子,是不是自己也有可能会被PIP?

现在很多硅谷IT公司主要面算法的方式,确实让很多人忽略了实际项目经验的积累。然鹅, 只靠刷题进大厂,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PIP

首先,刷题其实代表着很多技能:写代码的熟练程度,debug 的能力。如果你连代码都写不了,只会打嘴炮,那你连公司都进不去,也不用担心什么PIP了。

其次,现在的面试,面试官除了考察你的算法,也会考察很多软技能,比如沟通技能、协作技能。有时候面试官会故意给面试者挖一个坑,不把题目的corner conditions 说明白,而让求职者来阐清。

刷题水平代表工作能力吗?

经常看到有些工作了不少年的人,重新找工作面试,因刷题准备不足,答的不好,出现连拒现象。然后做了一段时间的刷题准备,重新面试竟然连拿大公司offer。问题来了:

  • 几个月不刷题有些就不会了,工作多年的人做题并不好,是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刷题没有多大作用?
  • 人还是这个人,面试时做题不好被拒了,刷题训练后就被录了。说明刷题水平录取时作用很大?
  • 刷了题,再来考这些题,怎么有种作弊的感觉?以这种方式录取,能反映工作能力吗?这种录取方式科学吗?请已工作的,和再次刷题找到工作的大佬出来指点一下

作为两次拿到FLAG offer的我来抛砖引玉。

首先我认为刷题是一种很好的复习算法的方法,不管有没有工作经验的candidate都应该在面试前适当刷题重温一些基本算法。刷题的目的不是见原题,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作弊”的感觉了,像谷歌这样的公司甚至会经常在内部题库ban掉有面经的题目以减少出原题的可能性。

感觉很多同学对刷题有种误区,觉得一定要面试中见过,没见过也一定要秒,不秒也要最优解,但 其实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至少我知道的任何一家公司)的面试要求是面试者给出最优解。相反,大部分公司强调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的能力。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有同学说三刷leetcode依然找不到工作。反倒是我见过的很多来面试的美国同学,非常热情的侃侃而谈,最后可能只给出了暴力解,大概提了一嘴优化方法,这就比我们一些拿到问题就开始憋大招的同学面试评价要好得多。

作为应届生来讲,你刚 刚毕业,没有什么工业级的项目经验,对于算法熟悉是天经地义的 ,毕竟这是CS的基础课,如果这些算法题你不能够用符合语法的语言和有效的算法解决的话,这对于你的CS基础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你没有选择,必须做好算法题。刷题巩固算法基础的“捷径”。

公司只有对fresh grad或者junior swe面试的时候才会全算法,有两三年工作经验之后,其实面试的重点已经不在算法了 ,因为算法题所涉及的算法只是工程师工作中的一小部分,swe的绝大部分工作其实是沟通和项目管理,这才是公司真正希望看到的candidate的素质。fresh grad也应该多展示这种素质,只不过fresh grad经验少,公司的期待也低,所以可能展示的机会不多。多数公司对experienced hire会面domain knowledge和系统设计,加上两三道基本算法题以评估CS基础素质。对于experienced hire来讲,bq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环,很能看出candidate是不是真的经历过工作上的一些场景以及应对场景的策略,从而折射出candidate的工作经验。如果这个时候依然全算法面试,那要不然是你没有在面试前展现出在某一领域的经验,或者公司认为你的经验跟应届生差不多,按照L3的标准招聘。这时候你就要思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了。所以你不会看到一个L5(甚至L4)的engineer靠单纯刷题刷到L5的。但凡是一次不好,刷几次题就进去的,都是Junior swe。公司对Junior的期待本来也就是很低。

当然,L5的面试可能还是有算法。但是对于L5级别算法的考察更多的是在问题的分析和快速解决上面。 工程师的工作第一是solve,第二才是optimize ,所以即便在面对算法问题的时候,面试官的期待也是能不能快速的分析、提出可行方案。如果这个时候一味追求最优解可能就会误入歧途。

你从来不会在面试中被问到ICPC的题目,因为面试中对candidate的期待是通过一些算法题展示CS基础素质,所以面试题都是能够现场依靠CS基础知识推出结果的。如果真的完全没有思路的话,大概率是基础不好,如上面所说,刷题是复习算法基础的好方法之一。

一般面试题的设计会包括一开始的warm up,正题和follow up,以及hint。面试官会很有艺术的提示,帮你解决问题。就算是KMP这种算法,事实上也是可以在面试当中现场通过与面试官的交流沟通推导出来的。当你有了算法思路,如果不能写出代码的话,那对你的能力就是又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这是我的一点想法,想到哪写到哪,看起来可能有点乱,但是确实是我自己两次准备面试和在两家公司做面试官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