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隐私泄密案:脸书巨额罚款过关,用户仍是待宰羔羊

7月12号美国当地时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五位委员进行了投票,以3:2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和Facebook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规定,Facebook交付50亿美元的罚款,和其他附加的限制条款。这标志着沸沸扬扬的剑桥隐私泄密案在美国官方层面的调查和处罚到此结束。

遥想一年前,扎卡伯格为了这个案件,被国会传讯5个小时时候的黯淡,现在这个案子终于落地,对于Facebook来说,无论是伸头一刀还是缩头一刀,这刀总是砍下去了。也是早死早投胎的节奏。

很有意思的是,面对如此巨额的罚款,投资人的表现却是异常的正面。Facebook的股票在买买买中涨了1.8个百分点。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之前开除的最巨额的罚单是开给谷歌的,两千多万美元。和谷歌的单子比起来,这个50亿的罚款更是巨款。那么为什么投资人依然表示了如此的热情呢?

所谓来来往往都是利益。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还是要理解背后的利益。Facebook的盈利模式和谷歌很像,主要是靠广告。谷歌的广告主要是其搜索引擎里的搜索广告。Facebook则是在其移动端的信息流里面整合广告信息。

早期互联网并不是今天的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早期是以雅虎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其盈利模式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在网页上显示各种广告。这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display Ads。早年这些网站做显示广告还比较节制一些。后来就开始了满屏各种弹窗的时代。

但是这类广告的问题是比较扰民,而且用户的点击率也不高。所以除去最头部的门户网站以外大部分网站都不怎么赢利。谷歌的横空出世让互联网的产业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Do not be Evil的口号下,谷歌发现通过追踪和记录个人的隐私,并进而分析个人隐私的大数据,可以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对个人投放广告。比如说我在谷歌搜索了matress,谷歌就可以 通过其广告联盟系统,在不同的网站上给我显示各式各样的床垫的广告。假如我是需要买床垫的,那么我就很可能会点这些广告。这种广告的做法针对性强,点击高,最后成交的比例也高。

当然,床垫是简单的例子。其利润率也不高。比如说某人患有某种罕见疾病,其很可能会搜索特定的疗法。而这类的广告的单点击价格,就有可能高的惊人。但是谷歌怎么知道某个人可能患了某种疾病呢?这就需要谷歌全方面监控和搜集个人隐私数据了。

所以谷歌开创了一个通过免费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从搜索到email到地图,然后通过这些服务搜集用户隐私,并通过分析隐私数据定制化的投放广告,并进而赚取高额利润的互联网模式。总结起来也就是雷军的话: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在这套模式上,Facebook发扬光大。Facebook对于个人用户隐私的记录和使用比谷歌还凶狠。而且谷歌的广告一般来说还会明着告诉你是广告。Facebook则把广告整合进了内容里面。让你分不清楚你看的内容是内容还是广告。所以Facebook通过个人隐私赚钱的能力比谷歌还要强。

而国内企业更是不一般。有互联网大佬说过中国国情不一样,国人愿意牺牲隐私来换取方便。然后没过几年,大佬就被人泼水了。至于国内企业的隐私搜集和利用到什么样夸张的程度,可以看一看著名的互联网三级火箭理论。我就不展开了。

Facebook的这套方式,2018年一年就给其带来了200多亿美金的收入。这可谓是暴利行业。而这次罚款虽然是巨款,但是显然美国政府并没决定从根本上改变和阻止Facebook自己肆无忌惮的记录和使用用户隐私,并有针对性的投放广告来赚钱的盈利模式。

既然这个印钞机的盈利模式没有改变,而每年能够印的钞票又是大大超过50亿美元的罚款,在华尔街看来,这显然是一个利好。所以Facebook的股票涨了。

但是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看,用户依然是待宰的羔羊。这50亿罚款又不会分给用户一分钱。用户被搜集和记录隐私的情况不会有任何改变。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联网公司通过用户的隐私赚钱,而隐私的实际拥有者–用户们,却没有能够从里面获得任何好处。

所以自从谷歌发明了这一套邪恶的记录隐私并通过分析用户隐私盈利的方式以来,整个互联网的生态圈和盈利模式里充满了肆无忌惮的绑架用户的基本权利的行为。用户并未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收益。这是我对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心的处罚行为最失望的地方。

互联网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出了一个高喊Don’t be Evil的但是实际上非常evil的谷歌,又出了一个更加evil的Facebook,还出了一堆代表用户宣布中国人愿意牺牲隐私换取方便的互联网公司们。总而言之,只有那些底层的用户,既牺牲了隐私,又没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你说,这样好的生意,股票能不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