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职到进入职场,华裔为什么总输给印度裔

4月10日,美国移民局宣布,FY2020年总计85,000的H-1B申请已满额。今年,移民局总计收到20,100个申请, 比去年增加了约1万多份申请。

image
图片来自USCIS官网

每年H-1B抽签,和中国留学生竞争的大户无疑就是印度同学了。我们先通过数据来感受下这个友好邻邦与我们在美国形成的竞争局面。

01

中印申请H-1B数量对比,印度遥遥领先

我们从下面的图表中,来看下 H-1B申请%在2017和2018年的中印对比。从中我们看到,虽然中国在美的留学生总数是超过印度的,但是从得到H-1B的sponsor情况来看,印度占比竟然达到70%,远远超过中国学生得到sponsor的数量。

image

OneCareer根据官方数据制作的图表

02

华人在美国干不过印度裔?

谷歌CEO Sundar Pichai和微软CEO Satya Nadella,还有Adobe、诺基亚、百事可乐等世界500强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而对比华裔在美国职场的地位,能达到高层甚至CEO的,寥寥无几。当我们认为印度人跟华人一样努力融入美国社会时,其实他们早已轻松的融入了北美职场,并用极短的时间站上了各行业金字塔顶端。如果说IT行业是印度人的优势,那么华尔街的大量印度高层就不只是‘印度人人都会编程’可以解释的了。 而他们很多都是印度长大,印度教育,跟很多中国人一样,直到研究生才来美国读书,开始在美国工作。

image

image

来自知乎

很多人解释说印度人从小在英语的环境下教育长大,语言优势是大批印度人能在美国公司做到高层甚至C级别的最大原因。但不止是语言, 我们今天选取几个方面来看下印度人的优势体现在那里。

印度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和美国很相似

这套体系是一整套自下而上的利益分配的博弈体系,其中的规则和玩法没有多年的浸淫很难掌握。而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一切听皇上的,老百姓对于利益分配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像民众对选举的积极参与,像大家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印度在很多方面更接近西方社会,包括从思维方式、人际交往、规矩礼仪,甚至是饮食习惯。 难怪印度人抱团,自下而上的博弈就是要靠抱团呵。所以印度人到了美国就和在自己国家一样。

思维方法的差异

很多人在总结华裔和印度裔差异时,会指出华裔不关心公共事务、不愿意参政议政,这种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但参政议政(也包括其它方面的创新突破) 最需要的是critical thinking,或者说批评精神、批评意识和 批评能力 ,特别是对政府的批评。这方面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最为缺乏,并非是因为中国人天生就不好批评(其实正相反,中国人的挑剔能力随处可见),而是因为某些恐惧,这种恐惧与生俱来。如果无法消除这种对“批评”的忌惮和恐惧,华裔群体无法真正站立起来,无法真正融入主流。

除了文化制度,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再来谈谈职场方面。

比别人更在乎机会

看到一些人的直接感受,说是很多美国人跟华人的想法相似,从小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自我意识太强,不享受的干嘛要表现得在乎。只要还在这个公司一天,就特别在乎这里的每一个机会。而且一定要让每个人知道我特别在乎。但大多印度小伙伴却不这样认为: 只要我还在这个公司一天,我就特别在乎这里的每一个机会。而且一定要让每个人知道我特别在乎 如果有一些额外的项目,即使不是和自己的老板直接相关,印度人也会积极报名,并且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在做这个项目 。当全世界都知道他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他变有了区别于别人的标签 - 积极,活络,愿意付出,愿意分享。

进了公司还继续Navigate!

Navigate 这个词,字面探索,航行。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大公司工作中这种 断探索,游走于公司不同部门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印度小伙伴很多人深谙其道。说到喝咖啡,在美国的中国人都很有感触。找工作硬着头皮约coffee chat 的经历相信大多人都有。但是一旦工作稳定,往往我们就觉得解脱了,又不用换工作何必到处约不熟悉的同事瞎扯?还要动脑筋想能跟他们聊什么?但很多印度人不然,他们喜欢结识不同部门的人,穿梭于公司中 通过聊天社交,了解什么岗位最适合自己,什么人能推荐自己,为今后更远的发展早早铺好了路。

没有机会,自己创造机会

从小我们总是被教育,机会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往往这样会造成,我们被动地等待机会的出现,而不会主动创造机会。但是很多印度小伙伴却能 想出一条听上去不合理的路。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定律,试一下总归无妨。也许试一下,就成功了 你可以说这些特质都是投机取巧或工于心计,任何闪光的经验都必有其过人之处,认同不认同,可取不可取,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看完了以上这些观点,你是否对于印度学生有更多的了解?最后,OneCareer还是回归到我们最擅长和关心的求职就业环节,谈谈从印度同学身上哪些点,我们可以借鉴参考和学习,进而提升华人整体在美国的就业率呢?

出生自带2-3年经历,高度相关的经历让简历突出

如果你从Indeed上搜索简历,能看到很多印度同学的简历在来美国求学之前都自带很多年的工作经验,这里我们姑且不对经验的真实性做评判,但是从简历的撰写上,我们还是能找到不少差距。印度同学的简历,都充满着 专业和技术词汇 ,非常 擅长用数字等结果导向来美化提升自己的贡献和价值 (比如下面简历中的 contribute 30% of total enrollment, increased data integrity,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by 12%)。当然,实际筛选简历和面试中,很难有面试官抓着30%,12%去让你证明数据的真实性,但是这样量化的体现,会让你的写作更有细节,能力展现更有说服力。



Indeed上根据Data Analyst关键词搜索到的简历

面试短板怎么补?

相比印度人在面试中夸夸其谈,可以把一个月的经历说得像是工作了一年(而中国人往往相反,一年的经历,说完倒像是做了一个月的),面试还是多数留学生的痛点。OneCareer在分析了百余位同学的面试案例后发现,这背后的主要问题是主要有几点:

1.同学对面试公司本身和职位的工作内容没有清晰认识

2.不了解面试题表层背后的深层含义

3.面试答案给出的例子逻辑混乱

4.对于回答的逻辑和故事表述方式不了解

针对以上面试问题,OneCareer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打磨,设计了一套“ 面试精品课 ”,专门围绕中国留学生薄弱的面试环节进行提升, 现开放有限的5个试听名额。

课程亮点包括:

1.提供回答经典问题 **常用面试描述性词汇,实用的表达模板,万能回答范例(中英文对照)以及与不同能力板块相关的工具包。**

2. **带同学** 掌握五花八门问题背后的 **底层逻辑和考察点** ,学会抽丝剥茧,找准 **问题核心** ,然后利用 **实用工具、方法和理论原则** ,挑选适合自己的那款,灵活地使用在自己的回答讲述中。

以下是部分同学在试听课后的反馈评语

1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