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 IPO - 四年沉浮、出行终极格局预测

2015年3月,我同Steven同学一道从近乎为零开始打造Lyft全新一代数据平台,我们的使命是“让数据位于Lyft每一个决策的心脏位置“。四年下来整个数据平台已扩张至超百人团队,我负责其中一个十几人的数据工具与体验团队。这一路走来的成长兴奋焦虑在此不作多表,所幸的是这四年公司历经磨难却也进步喜人: 订单量增长了30倍,市值增长了近20倍,越来越多才华激情兼具的伙伴们(包括200+国人)加入了“最好出行服务”的使命中来。

2015: 初心 - 使命与短暂蜜月期

2014年底,我欣然接受了“ 规模相对较小增长空间较大且更符合普世价值观 ”的Lyft的入职邀请。公司的联合创始人(CEO Logan Green和President John Zimmer)以 打造世界上最好的交通出行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为使命 。从加入Lyft的第一天起我就深切感受到这里的小伙伴们基情满满、相互挑战更相互扶持,这一切都让来自大公司的我进一步确认了Lyft is THE ONE。表忠心归表忠心,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Lyft还不是最好的,甚至在很多方面包括产品以及技术上都还很初级。但是大家都笃信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 我们有机会成为这个百年一遇的交通出行转型时代的弄潮儿。

2016:低谷 - 鬼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

加入公司蜜月期后不久,我开始更多的看到Lyft面临的挑战 -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终究是骨感的。内部技术层面:最开始我们数据平台完全基于AWS Redshift和Kinesis,很快我们就发现这完全支持不了公司每三个月就翻倍的数据需求,于是我们从零开始引入Hive,Presto,Airflow,Kafka,Flink等开源技术。虽然我们在不断的招兵买马,但永远都摆脱不了项目多人力少的窘境。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通宵值班的夜晚、在280上边开车边处理PagerDuty的日子。 套用女泳队员傅园慧的话来说就是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真的是生不如死啊!” “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

外部竞争层面:同时期Lyft的压力山大, Uber一度拥有30倍于我们的资本支持,公司也一度被传出过要卖身通用汽车的传言 ,虽然我一直笃信出行是一个多头而非寡头垄断的行业(参考我的知乎收录文章:移动出行:寡头垄断 vs. 多头垄断),但是那段时间公司确实在招人留人方面非常捉急,很多牛人们去了Uber、Airbnb等热门公司,另外不少同事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开去追逐她们的下一个人生篇章。还记得那一次次与UV同学在Mission办公楼周围山坡上相互打气、为公司出谋划策并憧憬未来的场景。而 我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到LP以及家人的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在此再次谢过,:heart:你们!

2017: 转机 - 川普效应、增长黑客、我

2016年11月8日,川普以微弱优势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成为美国新一任总统。川普作为一个“人”来说那令人诟病的人性以及自带争议的属性,使整个美国社会陷入了向左 vs 向右的极大辩论。我们这里不深究这场社会大辩论本身,但是川普的言行确实激发出了很大一部分美国人心中的“正义感”,然后鬼使神差般的Uber跟川普就或多或少挂上了钩,最终演变成#DeleteUber的全国性运动。Lyft一度坚持的“不为增长违背普世价值的初心”在这个时候突然变得赤手可热,一场声势浩大、免费的市场营销快速眷顾了Lyft,上百万人下载了Lyft App并留在了Lyft的生态圈里。

在此前从Facebook加入的首席增长官Ran Makavy的牵头下,Lyft各团队(增长、工程、产品以及运营等)协同作战使出十八般武艺成功的把 美国市场占有率从18%提到了30%以上。 Lyft从NB(NoBody)变成了SB(SomeBody)。 小伙伴们弹冠相庆的同时公司又提出了51%市场占有率的新目标,不禁让人回想起毛主席的那句诗 - “宜将剩勇追余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于我个人而言,我开始转型做工程管理–通过赋能其她人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在此,感谢印度老板Prashant以及中国沈公子的全力支持,感谢小杨和韬哥的倾力加盟,因为你们 Lyft多了一位”深受爱戴且硕果累累”、”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般的工程负责人,感谢并恭喜你们。

2018: 进击 - 三驾马车、L5、LBS

随着经营状况的进一步优化,Lyft得到了更多的资本加持,包括Capital G,A16Z, Fidelity等。同时更多更强的小伙伴们加入到了我们这个通过世界上最好的交通出行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使命中来,这其中包括COO Jon McNeil (曾经的特斯拉总裁 - 主管销售营销以及服务), 以及2018年底接受邀请的EVP of Engineering Eisar Lipkovitz (曾今的Google资深工程副总裁). 另外Ran Makavy由于带领增长团队功勋卓著并逐渐展示产品天赋,被升任为EVP兼首席产品官。

自此Lyft形成了三驾马车格局:运营(Jon)、产品(Ran)和工程(Eisar) 。并进一步确认了公司专注于交通出行领域并坚决做深做精的长期战略,比如Lyft开辟了全新的Express Drive(Lyft统一购买车辆然后出租给司机)等。其它一些相应的战略部署都在稳步推进之中,相信通过深耕细作,Lyft可以进一步提升并统一司乘体验、增强用户粘性,并以轻重资产混合模式夯实护城河(类似Amazon的MarketPlace)。

于此同时,两位联合创始人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部署公司更长远的战略, 内敛深沉的CEO Logan亲抓以Luc Vincent和Raj Kapoor领衔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以及L5无人驾驶团队,外向热情的President John亲自带领LBS (Lyft Bikes & Scooters)团队开疆拓土。

2019: IPO、现在入局晚了吗?

IPO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前程我们满怀敬畏地无限期盼。接下来的大落大起我们注定无法预测控制,但是Lyft坚持以通过世界上最好的交通出行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使命与初心始终如一。我们的愿景是让城市围绕着人而不是车来设计建造,通过提升出行效率来减少拥堵降低交通事故率以此让城市更加的宜居,进而也让更多的人拥抱出行服务。

Q:现在加入出行行业晚了吗?

A:不。

Q:为什么不晚?

A:IPO只是开始。目前总体出行服务只占到全球1%的总出行里程,接下来在智能化、电气化以及共享化的三股洪流合力之下,从1到100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Q:一定得是Lyft吗?

A:不一定。功成不必在我,但成功必定有我。Uber、Waymo、滴滴乃至其它初创公司都非常不错,值得你的几年青春。

Q:Lyft vs. Uber?

A:我个人的看法是:Uber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现在的规模以及领导地位,更在于她能够不断进化进而变得更强更大,Uber目前在职业经理人带领下致力于广度优先(多元化、国际化);而Lyft则是在富有远见且坚持不懈的创始人带领下践行深度优先原则(深耕细作出行全平台)。

Q:对于光谈情怀不谈钱的一切行为都是耍流氓,你怎么看?

A:完全赞同。出行市场变革是一个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但是如果你更关心相对财务回报的话,我个人推荐Lyft。为啥?Uber现在的市值是Lyft的4倍以上,但是历史告诉我们: 在供给侧网络效应的行业里,长期来看市场上的前两名市值比会无限接近1:1。

下图是AT&T vs Verizon、可口可乐 vs. 百事可乐于美西时间2019-05-25日的市值对比图: 【注:这些历史数据和个人预测不构成任何财务投资建议,股价尤其是中短期来看会有剧烈波动。股票千万种,安全第一种,投资不稳健,亲人两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