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学硕士毕业后在TOP公立大学做staff一年后的感受

作者:@notmycoffee

为什么写这篇帖子

近两三年看了很多(与non-STEM无关的)帖子,受“伤”不少的同时也受益良多。作为回报,想要汇总一些我的经验感想分享给或许需要的人。

之所以assume有需要我经验感想的人, 是因为看到这个新开的文科求职板块近几天很活跃 。之所以assume我的经验感想会对一部分人有用,是因为线下生活中时常有学弟学妹们找到我聊类似话题。

Note:我心里是有意识到分享经验和好为人师的模糊界限的,鉴于隔着屏幕你看不到我真挚的眼神:eyes:,我只能真挚地打字告诉你:我只是一个秋日傍晚饮用咖啡过量有些亢奋输出欲的老阿姨,没有想过要好为人师。

个人背景介绍

目前持H1B在某TOP公立大学的一个做教育内容的部门做全职Staff,工作内容可粗暴概括为设计开发MOOC+做MOOC方面的research (发发conference paper以及难度不大的journal)

国内二本本科毕业后Gap了一年申请到了目前工作的这所大学的教育硕士项目。项目内容可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概括: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rning design .

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是怎么找到目前这份工作的,那么就是:读硕士期间就在目前就职的部门做intern,毕业后转正为full time staff。听起来很顺利很容易,但中间也是经历了很多back and forth的struggle的。

这篇帖子的属性不是我look back然后self reflect一大堆大家都可以想到的国际学生在职场会遇到的challenge(e.g., 语言障碍,上下级关系), 所以我就不赘述那些struggle具体是什么了。

如果你也想进入这个行业

如果你在美国读教育硕士并且毕业后想进入instructional design/educational technology方向的行业,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工作以来作为面试官的角色我也面了快十个应聘designer岗位的人了,总结一下脱颖而出的人的共同优秀素质:

(1) 对各种learning principle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夸夸其谈的程度 。试想一下如果你可以就一个learning principle做一个5分钟的crush course让你的门外汉朋友听懂,差不多就这种程度;

(2) 有自己的design portfolio 。这一点我发现很多教育学院的学生都很欠缺,体现在毕业的时候手上tangible的成果只有一堆final期间肝出来的所谓paper。我建议你看一下你学HCI的朋友里做UX那一挂的人的portfolio,你需要模仿他们的portfolio建立一个你自己的portfolio。你可能会说我上的课都只写paper没有做project的啊,那我就建议你一定要选有机会做project的课。你在的教育学院没有,你就去别的学院找。实在都找不到,你就找redesign/critique存在的educational tool或者create from scratch. 不管怎么样,你要保证自己面试的时候有东西可以showcase. ;

(3) 英语要好 。这句是几乎所有国际学生要面对的一句不是废话的废话。不要相信身在英语环境英语就能自动提高,我看到太多在美国四五年了仍然无法顺畅交流的国际学生。如果你没有动力/毅力去刻意提高英语,我建议你录音一分钟自己即兴说英语,听完你就知道自己听起来有多一言难尽了。我也在努力学英语中,大家一起加油!

(4) 考虑到我们只有一年OPT,我建议大家找intern的时候就找高校或者NGO的position ,这样毕业后可以更高几率拿到return offer然后避开去industry抽H1B这条路。如果你担心高校或NGO的薪资没有industry高,就我目前了解的情况,instructional design这一行,高校至少是和industry一样的,有的甚至要更高。别急别急,我说的是我了解的情况中,请不要generalize到全美国。

关于教育学项目

教育硕士项目真的很水吗?读这个项目的人真的有教育梦想吗?看你怎么读。不是每个人都有。

(1) 关于项目水不水:“你到底学到了什么practical skill? 你produce出了什么?”这大概是对教育硕士这个项目水不水的灵魂发问了。是的,我partially承认有些教育硕士program是挺水的, 我指那些不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program 。首先,教育硕士program一般很短,十个月或一年或一年半,前半年还没搞懂essay和paper的区别后半年就要开始找工作了。如果学院不刻意不主动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那书本上的理论就没有机会被contextualize,没有被contextualize没有附着在project上的理论,被忘掉只是睡一觉还是睡几觉的区别,早晚会忘记。试想,找工作的时候,说“我学过behavioral science”和“我参与了一个project然后design了一个intervention提高作业完成率”哪个更有杀伤力。所以,我建议大家挑选项目的时候,挑有实习机会的。你不确定有没有实习机会的话,发邮件问。你已经身在了一个没实习的program的话,别赶着十个月读完考虑用中间的一个summer用CPT找个实习。

除了实习机会,在教育这个学科里, 我认为一个项目水不水也取决于你怎么选课和怎么上课 。至于选课,educational research和education reform几乎是全美所有教育学院的必修课,你没得选必须上。在我们英语不够好人不够自信的时候,这种课很容易变成native speaker的主场,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就全程冷板凳坐着一言不发。这类课本身不水,但是由于我们作为学生实力不够,就很容易变成我们的水课。我本人没有上好这类课特别有效的strategy,唯一的建议是实在读不懂reading的话就找找有没有中文版或者有没有youtube扫盲视频。除了这两门“水课”, 我建议大家多选你真的能参与进去的课,并且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准备让自己上课可以参与 。不要人云亦云地被笼罩在中国学生中间的“我读不懂reading我插不进去discussion”的乌云消耗你学习的决心。很多觉得项目水的人,我个人推测都是课前不读reading课上不参与讨论课后不思考作业的人。说实话,如果你是在国内读的本科再到美国读master的,那你应该能通过对比意识到美国的学校里丰富的资源。小到图书馆的座位更多更好,大到你可以connect的教授更多更牛。有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充分了解available的资源然后给自己map out一条尽量接近目标的route, 而有些人选课只选不影响睡早觉的课final的时候拍拍凌晨的咖啡打卡自习就结束了。因为学科的关系,教育学是一个你不动脑思考就真的可以什么都学不到的学科。

(2) 关于有没有梦想: 我很知道现在是一个一说梦想就被喷的时期 ,尤其是在网上,如果你不把一切归结到挣钱两个字上,那你就会被“已看透了这个世界的人”以“说白了不就是blabla”开头的句式一顿回旋喷。就我的观察来看,教育硕士是美国硕士项目中申请门槛较低的其中一个,尤其是在需要用master学生的钱养phd的穷教育学院。这种context下,很多或许实力不够但家里可以负担学费的人就“申到了名校逆天改命”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不作评论。但是我想说,我本人,还有我了解的亲近的目前还在教育界的小伙伴,我们是有教育梦想的。 我们没有”伟大“到要抛弃面包要蜡炬成灰泪始干要挑战所有教育不公平,但是我们在兢兢业业为自己力所能及的教育环境contribute一些力量 。我们不迷恋也不盲目追求那些围绕在教育这个词四周的romance,但我们也不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STEM高“的论调。我们祝福那些离开教育选择转码或转其它的人,但希望那些人也不要在离开之前对学教育的人来一波大力嘲讽。倒不是我们多禁不起嘲讽,只是担心这种风气会吓退那些明明喜欢教育却怕被当成loser的正在选职业方向的人。最后,希望在学教育做教育的同伴们,我们努力一些,踏实一些,一点一点消灭“教育硕士项目很水吗”这个问题。

1 Like

谢谢楼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