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Sr.DS product 3轮面试

在亚马逊做经济学家,被FB的HR勾搭,抱着见见世面的心态面了一下,面过了。后被产品吸引,决定跳槽。
三轮面试,
第一轮视频电面,主要tech,夹杂一点product;
第二轮onsite,面了全套的tech, quantitative, applied data, product;
第三轮两个product, 面试完了以后大多数题目都忘记了==,就来讲讲整体印象和心得吧:
1.我平时工作不太写SQL,所有的tech面都是用python写的反而这样容错率高一些?
因为我tech真的都写得挺结结巴巴的,简单几行code写好久,擦来擦去的, 自己都觉得满惭愧。但是竟然最后也过了。侧面也说明我product面得还不错?不然肯定挂掉了。
2.这中间其实出过么蛾子。recruiter勾搭的时候明确说sr DS,紧跟换了个recruiter来安排,去面第二轮才知道这种面tech和quantitative的是junior loop,只好抱 着来都来了的心态面完。过了第二轮后又加了第三轮sr loop的面试。也不知道是中间是搞错了,还是伎俩。
3.面试官无论白人印度人还是华人,都会真的想办法引导你去找到正确答案。这种友好的conversation很利于发挥。
4. product面试我完全没准备,但是自我感觉是发挥最好的。我觉得有三个原因吧。
第一,因为平时有做一些乱七八糟的创业项目和为,所以日常就会主动去思考所 见产品的各方面利弊。这点我在最后的例子里详细讨论。
第二,之前在管理咨询的经历,锻炼了自己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其实product case和管理咨询面试时的 business case有很多共通之处,具体可以看我的总结。
第三,因为面试的时候没打算去,所以心态真的比较放松,在面试过程对FB的产品问题也充满好奇心。沟 通起来不是为了寻找正确答案,而是真的像跟同事平等讨论问题,反而无心插柳,歪打正着吧。
5.最后negotiate其实不太愉快。首先sr到jr再回sr;其次一开始是general hire结果面完变成hard allocation;最后,去EB反而比在亚麻的TC要少。这当然有亚马逊股票给的多,涨得多,超出我target range的因素。但是我在跟那个recruiter沟通的
过程中,很明显感觉到他固执己见,不认真听我的意见。虽然钱还是次 要的因素,也没有影响我最后的决定,还是不爽。
最后奉献一道product题目。前面几轮product发挥都很好,聊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面完就一点儿也想不起来题目是什么了。这道是发挥最差的,反而印象最深刻, 可能也最有参考价值。
题目是,Facebook有Story, Instagram也有Story,大家觉得FB Story不如Ins Story受欢迎。(1)如何建立hypothesis,如何test? (2)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 test?
我第一反应是,这个问题是谁在问?回答的目的是要做什么根据不同人问,“受欢迎’’的定义也会很不一样,比如可以看使用人数或者经常使用人数占总用户比例,或 者从平均用户的角度来看,average user或者average active user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长,都可以用来做metrics吧。
之后,假如确认了Ins user在story上花的平均时间是比FB user长,那为什么呢?我第一反应是把问题分成几个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可能性, 比如,(1) UI设计;(2)内容生产者的偏好不同;(3)内容消费者的偏好不同。
比如Ins上都是视频和图片,那story是一个很自然的衍生产品。而大家上FB主要目的 就不见得是为了生产/消费视频图片,那你也未必有胃口看story? ins和fb的好友机制也不一样,那也会导致你post内容时候内容和表达欲都不一样,导致整个生态都不 一样。
但是其实,我分析了半天,似乎感觉并没有在面试官想要的轨道上。面试官似乎有的时候没听明白我为什么要去做这些假设,有的时候也在反复试图把我拉回他想要的 轨道。于是这个时侯我选择的时侯后退一步,在更宽泛的范围去解释我做这些假设的意义,确认他问的问题是不是和我的理解一致,并且解释为什么我问题的答案有助 于回答他的问题。他也挺有耐心听的。我觉得这一步还是挺重要的,毕竟如果钻牛角尖解释下去,他很有可能就把我当成一个没sense的傻逼了,而当沟通出现问题的时候,能找出双方理解的差异并互相理解,也是sr role的重要职责。
对比一下,我也跟一个小伙伴讨论过这道题, 她的思路是,FB现在的key metrics是daily active user,那就首先去比较两个产品的daily active user有多少;再从经常使用这两个产品的人里面去stratify后比较。 我觉得这思路很条理,很好,但是比较之下,就觉得跟我的思路很不一样。我自己没有经过FB的面试培训,也不知道哪种思路更合适。提出来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