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学的哭泣

虽然来到纽大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Tiffany从心底里默认, 自己已经是个如假包换的New Yorker了。

Tiffany觉得,“be a New Yorker”是一件骄傲的事情,值得用每一天的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去记录。

尤其是当老同学们都在抱怨村里的生活有多自闭的时候,Tiffany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我们纽约XXX”

你打开Tiffany的朋友圈,这座城市似乎比影视作品里刻画五光十色更加精彩: 面容精致的朋友们、停不下来的工作和酒会、觥筹交错的牛排和米三、逛不完的网红展、看不完的时装Show。

可Tiffany深谙,在这座大城市里,自闭才是每一个New Yorker的修行。

Tiffany早上7点半就要起床。

先搭配好衣服,化个管够一天的全妆,再啃两口全麦面包,飞奔去地铁站,望穿秋水等待永远delay的R线。

然后像个社会的螺丝钉一样,出入在与写字楼无异的教学楼里。有那么一瞬间, Tiffany真觉得自己就是在曼哈顿上班的白领。

Gould Plaza

走进课室,同课的课友容光焕发,在大家的自我介绍当中, 男生人人都有投行梦、创业梦,而女生各个都是Fashion行业的新希望。

“能和这样的人共处一室,自己一定也不差。”Tiffany这样跟自己说。

连上2节课后,她逆着人流钻进洗手间,拍个粉饼补个口红,打开Zenly查看了一下姐妹们的行踪,然后摸了摸口来历差不多十几刀的cash,还是选择一个人步行5分钟去吃碗越南米粉。

Tiffany一直不能理解会有人去中国城买首饰,直至她吃开了这家越南米粉店后想开了,就像北京的街道永远少不了沙县小吃一样, 胃就是这样,没什么理由。

饭饱后,Tiffany回到Bobst图书馆,在这座巨大的金色俄罗斯方块里, 徒手从4楼爬到9楼才找到1个空位。

翻开电脑看见满屏12号字体的reading,瞬间让Tiffany领会何谓“饱困饿呆”。

她看着电脑,是网综网剧不好看吗?还是Snapchat不好玩?Tiffany拿出手机,屏幕里的她穿着纽大紫的Hoodie, 和半支粉底都遮不住的黑眼圈。

Bobst Library

好不容易熬到晚课结束,在街上忽然想起家里的酱油见了底,西兰花也没剩几颗,于是一头挤进几乎排到门外的Trader Joe’s,半小时后扛着书、电脑、库存总计10公斤的货, 继续遥望脏乱差的小火车。

到家后,Tiffany瘫倒在床上,一大堆的due摊在桌子上,想温个牛奶却发现水池里还堆着一周忘洗的碗盘,于是拿出手机,拍下,发在微博小号上,配文:在纽约,什么时候可以有对象呢?

aka免费洗碗工。

Due赶不完不要紧,New Yorker的终局赛场, 还得看社交。

每到周末,Tiffany会群发询问姐妹们的周末行程,再挑有时间的小窗问要不要打卡新开的网红brunch店。

上菜后自然是相机先吃,VSCO的S1滤镜是Tiffany的美食伴侣,Instagram Stories上拍一个Boomerang再@好姐妹是必备,配文把时下热门的标签全部放在#里面, 这一仗才算是打赢了。

饭毕,姐妹内战开始了:

你住新泽西, 我住MiMA; 你逛中国城,我逛MoMA; 你吃餐车,我吃Eleven Madison Park; 我听林肯中心,你听Lady Gaga…

短暂交锋,Tiffany又胜一局。

MiMa

Tiffany打开Instagram,逐条回复“这是哪家餐厅?看起来好好吃”的点赞之交们的留言,精致social queen的全胜感涌上心头。

直至被四位数美金的信用卡催款信息打回现实。

Tiffany当然不是一个人。

放眼身边的姐妹,哪个不是在发照片时一定要在评论区credit一下某某某,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人出行?哪个发Instagram Stories的时候不@一下谁谁谁,证明自己有人陪吃饭?哪个发post的时候不tag一下谁的ID,证明自己才不是一个人到处跑?

就连一学期没见过面的课友,也要礼貌询问要不要去新开的餐厅一起打卡,收到肯定的回复后,继续重复上述操作。

社交是纽约人的强心剂,实则是对fair weather friends心照不宣。

“虚伪”“塑料”这种评价Tiffany不是第一次听, 毕竟自己也不是多real的人。

比起初高中与闺蜜手拖手上洗手间的革命友谊,在纽约,社交更像是一视同仁的任务,不管你喜不喜欢,KPI反正得往上冲冲冲。

纽约客,来的都是客。

Tiffany回忆起自己刚来纽约的时候,那大概是她有生以来社交密度最大的两周。

逢人就举着二维码say hi扫一扫,虽然在之后的时间里,几百人在通讯录里再无回音,80%还算不上点赞之交,见面热情微笑却想不起对方的专业是什么。

她唯一能记得的,是一个未曾谋面的白人,认识她的第一句话是:

“Tiffany这个名字,听上去像洛杉矶脱衣舞娘店的头牌。”

你说这样的社交到底又没有意义?

这个问题Tiffany不记得问过自己多少次了,却始终没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些来去轻松的朋友们,到底能带来什么呢?

强行拼凑话题吃完的一顿晚饭? 没事找事炫富攀比、相约逛街? 为一条高赞朋友圈的网红展打卡? 还是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才用得上的一次内推?

不知道。

Tiffany放下手机,发现其他的人,也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怀揣时尚美梦的潮人们,终日游荡在秀场门外,期盼某个镜头能留意到自己,留下一张公之于众的街拍。

华尔街的金融男们,常年奔波在投行的门前门后,在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浇灌下,生产出又一份通宵换来的百页并购案。

SOHO街边摆拍的Instagram网红们,脱掉高跟露出满是水泡的脚踝,钻进保姆车里趴了几口饭,继续奔往下一个拍照点。

每天太阳从的Skyline Tower升起,然后你开始忙碌,有挠头的、也有纸醉金迷的,然后看着太阳再从Skyline落下,就这样日复一日,仿佛这样的生活真实到永远不会休止。

曼哈顿就像中央车站,人们拖着行李来了,拖着行李走了。

但又有几个人,能真的让那样的生活无限延续?

谁也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