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H1B之路

楼主2014年底从某州立大学双硕士毕业之后,经过导师和校友积极推荐,进入联邦政府某部门做Contractor。导师是我读第二个硕士(Applied Mathematics)期间带我做research的教授。在校期间第一个硕士是Mechanical Engineering,不算火坑但工作也不太好找。于是决定再读一个应数专业,并积极找Research,毕竟那些年中国留学生人数直线上升,一个不算出名大学裸硕毕业,又没有身份,是很少能有选择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和努力还是有效果的,我在毕业前一个月就签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起薪$62500 ,并且马上给办身份。

我在校期间纠结过好几次要不要读博士,因为我的导师其实是希望我可以给他多干几年的。最后因为这个研究方向有点窄,不想陷得太深,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慢慢转向更加通用的应用工程领域,所以委婉拒绝了导师的offer。我当时并没有看清CS是大势所趋,否则第二个硕士就会读CS。但我认为在没有十分明朗的选择时,General一点的总要好一点,这也是我选择应用数学的原因。事实证明这个选择也并不差。另外在我看来,读博士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关系。就像是一个只有我和我老板两个人的小公司,而公司越小,上司对你的控制就越大。PhD的老板对学生的控制是任何工作都无法媲美的,因为毕业证都要导师来发。这种无以复加的控制,冷门的研究方向,加上漫长的时间(如果我读的话现在刚毕业),消磨了我身边很多师兄师姐宝贵的青春,这些我都看在眼里。不过PhD的最大优势就是时间长。五年的时间,总有一个暑假可以做个Fulltime实习。这对找工作十分重要。而我这种Master一般只有两年学制,只有一次暑期实习的机会。而我毕业前最后一个暑假用来回国办婚礼了,所以我毕业前完全没有Fulltime实习经历,只能拿学校的Research Project来凑。

我虽然名义上是公司的employee,但工作性质是属于政府部门的contractor,所以H1B不需要抽签,这也是我马上签下这个offer的原因之一。后来我明白了这个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优点是快,我入职三个月后就办下了H1B;之后完全不用担心抽签之类的事情。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跳槽不易。按照目前的政策,H1B批准后,OPT的工卡就自动失效了,以后也不能再用。而如果想跳槽,那么需要下一个雇主申请的工作签证(不论H1B还是什么别的)能够“无缝衔接”。这意味着跳槽到一般的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可预见的将来H1B都需要抽签。这个漫长的办理过程从最晚2-3月份就要开始,当年10月才能生效。所以假设有一个公司给我发了Offer,那么他们给我办的新的H1B生效之前我是不可以为新雇主工作的。也就是说这个公司需要在我入职前八个月就来回来去帮我忙H1B的事情,还不一定能一次抽中。请问世界上哪家公司愿意这么帮我折腾?所以在我拿到绿卡之前,如果遇到“必须换工作”的情况,我就会很被动,因为我只能换到另一个H1B不需要抽签的单位。

我入职之后第一个Project是比较基础的自然科学建模,但是也接触了很多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Python。单位有几个Python的大牛对我影响很大。所以第一个项目做完之后,我就积极争取进了一个做开发并且大量使用Python的组。这个组节奏很快,我进去之后半年都没完全跟上节奏。这段时间我很痛苦但事后看来进步也是比较快的。不过这个项目最终结果也是不太好,因为技术太超前,而且需要多部门的合作,组内的管理也比较混乱,所以一年半之后还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成果。管理层决定事实上砍掉这个计划。原先的人,包括我在内,打散到其他组里面去。几乎同时,因为史上首次35天的政府关门,组里大部分人一个多月没有领到薪水,走了一半。此时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这个项目做一个Summary。我的想法就是虽然我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毕竟这个项目是一个government modernization的一次重要尝试,一个小组做了一年半不能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行与不行都应该记录下来,做做总结。没想到几个领导看了这个总结之后非常impress,又决定给我一点宽限期让我把这个package重新完善,整理到大家愿意接受的程度。而且因为之前的人都走了,我就成了事实上的带头人。这个东西成了我的baby。现在我每天忙的就是把这个没妈的baby拉扯大。

公司的绿卡政策也很好,17年中旬帮我排上了EB3,不过现在新入职的都必须有绿卡了,很幸运几乎是赶上了末班车。其实要不是当时Prevailing Wage不合格反复办了三次,还可以更早一些。公司本来想给我办EB2但是那几年DOL的工资水平飞涨,我的工资已经办不了EB2了,后来律师没有经验又换了个职位提交结果还是不行,被迫把学历降到本科,转成EB3才过了这一关。好在来应聘的人不多。

最后就是感谢上天的眷顾,让我这些年虽然有些波折,但总体还是在美国慢慢稳定下来了,也感谢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